單招,是國家授權高職院校獨立組織考試錄取的一種方式,必須于高考前完成錄取。按教育部規定,考生參加單獨招生考試,若被正式錄取,無需參加全國統一高考,未被錄取的可繼續參加全國統一高考。單獨考試招生是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多樣化選拔機制的試點,是國家高考的組成部分。學生入校后與統招的學生待遇相同。
統招,就是國家的統一招生計劃,首先需要高考生參加高考,且在所在省份招生考試院統一指定的高考志愿填報網站填報高考志愿,你的高考分數達到相應的錄取批次分數線,被所填報大學正式錄取。
高職單招,也就是大家平常所說的“單招”。我們通常說的單招,是狹義的說法,即“高職單招”。廣義的單招:包括“高職單招”、“體育單招”、“藝術單招”等。如果你不是體育生也不是藝術生,那你參加的單招就是“高職單招”。所以,普通考生參加的“單招”,都是??聘呗殞哟?,畢業之后發的畢業證就是??飘厴I證。
首先明確一點:單招和高考統招只是兩種不同的考試模式,但是同學們入學以后的待遇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相同點:統招與單招的學員這兩者的待遇是相同的。單招與高考錄取的組織方式相同,都由當地招生考試部門統一組織考試、填報志愿、劃線錄??;招生計劃性質相同,享受統招生學生同等待遇,單獨招生納入普通高等教育計劃,是??茖哟蔚钠胀ǜ叩冉逃?。不屬于成人教育,也不屬于自學考試。
單招考生在校期間待遇,國家補助政策,畢業時享受的就業政策及就業后的工資、福利、職稱評定,畢業證書,報到證,均與普通??茖W生完全一樣。單招錄取后的考生與高考上線錄取考生同年入學,同時畢業,入學時學費住宿相同,學生畢業后可以專接本普通本科,可以在全國網上查詢。
不同點: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報名時間不同,考試時間不同,考試模式不同;考試內容不同。單招的錄取率相對比統招的錄取率高,統招的選擇很多,也意味著競爭更激烈。
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要求: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成為高職院校招生錄取的主渠道。各省市通過近兩年不斷擴大高職單招試點的規模,為實施分類考試奠定基礎,這條主渠道正在逐步形成。從近年來成都市錄取情況看,大部分參加高職單招的院校60%的招生計劃都安排在高職單招,也就是說,通過6月份高考被錄取進入部分高職院校的難度比高職單招還要大。
6月份高考面臨背水一戰,壓力大,長期以來被戲稱為“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相比之下,3月份的高職單招考試難度要求相對較低,更傾向于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查,而招生數和錄取數比例更加合理,即使沒有被理想學校錄取,還可以繼續參加6月份的全國高考,因此,考生的壓力相對較小,有利于考試發揮出較好狀態,增加錄取幾率。
根據高職單招政策,凡被單招錄取的考生,一律不再參加當年普通高考。也就是說,參加高職單招的考生,如果確認錄取后,將會提前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直到9月份才到大學報到入學。放假將近5個月,可以輕松、從容安排自己學習和生活,尤其是在6月份高考時,看著其他同學揮汗如雨參考,是不是有種“正在城樓觀山景”的悠閑之感啊。
高職單招考試由文化素質測試、職業技能測試兩部分組成。其中,凡參加高職單招的考生(免試生除外),均需參加文化素質測試。錄取時,文化素質測試成績合格,但未被預錄取的考生,可進行二次志愿填報。
從近年來的就業情況看,學歷與就業率呈現一定的反比規律,高職??粕詈谜夜ぷ?。這主要是因為高職院校所設置的專業定位于基礎實用技能,更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觀念,更加契合社會對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狀況。
高職單獨招生屬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教育??茖哟?,即也屬于“統招”范疇。被高職單招錄取的考生,在校讀書期間待遇與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錄取的考生完全相同。因此,大可不必擔心就業時會受到歧視。
考生選擇報考高職,不失為一條“以退為進”的求學策略。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均有“專升本”的途徑,而且隨著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專升本”的比例也將逐漸提高。此外,考生還可通過成人高考、自學考試獲得本科學歷。同時,從本科到專業碩士、博士渠道現在也非常暢通,只要通過一定努力,一樣能成為高技術人才。
高職學生在學校中產學結合,強化職業技能訓練。高職院校強調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在校生通過實習、實訓等環節,可掌握當前崗位實用技能,到企業后可迅速上手。同時,培養周期短、學費較低,還可申請獎學金和助學金。
高職學生在校期間,要完成規定教學計劃,同時還要考取國家各類職業資格證書。這樣,學生畢業時可同時獲得學歷證書和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成為“技能+理論”的復合型人才,在就業時增大崗位競爭優勢。據統計,80%以上的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或上崗證書。
第一個原則是興趣。考生在填報單招志愿的時候,一定要講興趣。如果沒有興趣,入校以后一樣會學不好。不論什么層次,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
第二個原則是規模。一萬人左右的中等規??赡苁窍鄬m宜的。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而言,一個大學,從社會經濟角度出發的最優規模是不超過1萬人。規模太大了,就業很麻煩。最簡單的理由就是一個學校一年畢業五六千人,到哪里去消化?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職對教學設備的要求非常高,沒有合格的教學設備,難以培養出合格的技能人才。老師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學??梢哉泻芏鄬W生,如果老師和設備跟不上,難以保證學生的教學質量。而且,學校規模過大,在管理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如果學校規模過小,比如只有一兩千人,也有其他的問題存在,考生一定要慎重考慮。
第三個原則是寬口徑。高職學生和普通本科學生一樣,上大學所學的專業未必是一輩子的職業,很可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要轉向其他的行業。如果專業過于狹窄,不具備轉型的基礎,也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看所選的專業有沒有一個職業群為背景,有沒有一定的職業適應性。另外,挑選專業也要看得“深”一些,應該是社會未來發展的朝陽事業,而不是眼前的熱門職業。